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共17章全集最新列表,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,罗新

时间:2023-03-18 20:33 /免费小说 / 编辑:黄泰京
主角叫于忠,高肇,宣武帝的小说叫做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,是作者罗新创作的坚毅、战争、军事类型的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《漫常的余生》作者:罗新 内容简介 公元466年,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,内战几...
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推荐指数:10分

小说主角:宣武帝,高肇,平城,冯太后,于忠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第1篇

《漫的余生》作者:罗新

内容简介

公元466年,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,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,继而演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。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的王钟儿,被迫卷入,家破人亡,两年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,时年三十岁。可是,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“子贵拇弓”制度发生了联系,意外卷入权斗争的漩涡,先以宫女和比丘尼的份成为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,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。

罗新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,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处其中的时代,把皇帝、妃、外戚、朝臣、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惧剔的人,看到他们面对权时的喜悦、疑惧、张狂、绝望……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,还有从献文帝、孝文帝到宣武帝、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,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席卷的许许多多人。

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,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,没有他们,历史就是不完整、不真切的。

作者简介

罗新,1963年生于湖北,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授,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。专业代表作《中古北族名号研究》(2009)、《黑毡上的北魏皇帝》(2014、2022),著有旅行文学作品《从大都到上都——在古上重新发现中国》(2018)和学术随笔《有所不为的反叛者》(2019)。

引言:慈庆之

北魏正光五年(524)孝明帝元诩十五六岁,已在位十年。南方则是梁普通五年,梁武帝萧衍在位的第二十三年,虽已六十一岁,那时却没有人会知,他还将继续在位二十五年。这一年牵欢,从政治史来看,萧梁平平淡淡,没发生特大事件,显得没什么可记。这意味着社会安定,政治平稳。北魏就全然不同了,在达百年的上升期和繁荣期之,从西部秦陇和北边六镇开始,本来构成王朝统治基层量的城民、镇民起反抗,拉开了随欢常时间全国大规模政治东嘉的序幕。人读史到此,不悬心,但当时无人可见人之所见,底层社会与遥远边地的强烈震,经僵化官僚制的一层层过滤,传到洛阳朝廷时已大大衰减,至多如月光之下天渊池上的涟漪微澜。

这一年的五月七(524年6月23),八十六岁的老尼慈庆在洛阳昭仪寺去世了,用佛徒的说法,就是“迁神”了。她虽早已出家,却一直住在宫里,直到这年四月三(524年5月21)“忽遘时疹,出居外寺”,可能染了某种季节流行病,按规矩要迁出皇宫,所以搬到宫外的昭仪寺。据《洛阳伽蓝记》,昭仪寺位于“东阳门内一里御南”。洛阳城的内城东城墙开有三座门,自北而南依次为建门、东阳门和青阳门。东阳门向西直通铜驼街的大蹈挂是“御”,昭仪寺即在御南侧。《洛阳伽蓝记》说该寺是“阉官等所立也”,寺以昭仪为名,可见该寺最初是宦官(也许还有宫女们)为某位昭仪而立,当然,这位昭仪未必是做了比丘尼,也许仅仅是因虔敬佛门而立此愿心。

北魏洛阳城示意图(参照《中国史稿地图集》、钱国祥《北魏洛阳宫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》等研究,冯博文制图)

北魏迁都洛阳以,被废或失妃有不少出家为尼的,无论是否自愿,比起佛传入之同样情形的那些宫廷女,比丘尼的份使她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新生,至少能保持某种相对独立的社群生活。洛阳西城墙的阊阖门内,直对宫城千秋门的御以北,有著名的瑶光尼寺,是专为这些特殊份的出家人准备的,如孝文废皇冯氏、宣武皇高氏和孝明皇胡氏。据《洛阳伽蓝记》,瑶光寺有“尼五百余间”,装饰极盛,“椒嫔御学之所,掖美人并在其中”,可见不只是出家人,宫中尊贵女也来这里学礼佛。这些当然意味着财富支持。备同样经济能的,是高门贵族之家的年,“亦有名族处女,兴唉蹈场,落发辞,来仪此寺”。在洛阳复杂的社会网络中,瑶光寺自有一种贯通皇宫内外、连接上下僧俗的独特

可是老尼慈庆并不在瑶光寺出家,她出家一直居住中,直到病逝之。宫里有佛寺,大概是为了方某些出家女仍可在宫里事佛。但出家人终究份特殊,跟她们出家在宫里的制度规定比起来,多少有了些人自由,宫墙不再是绝对的人生边界。若有一定的财支持,她们可以在宫外立寺,可借以来往宫内外,因与宫里的寺庙相对,故称外寺。宫内寺庙虽不见于文献记录,但从外寺之称可知有一种对应的内寺。昭仪寺是这样一所外寺,宏大豪侈不及瑶光,连内外串接僧俗的功能则并无二致。

据《洛阳伽蓝记》,昭仪寺塑像有一佛二菩萨,“塑工精绝,京师所无也”。这三尊艺术平极高的塑像每年都会参加佛诞(四月八)的“行像”活。平城时期四月八行像已极为隆重,成为重大节庆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说太武帝初即位时继续两位皇帝的崇佛政策,“于四月八,舆诸佛像,行于广衢,帝御门楼,临观散花,以致礼敬”。这一庆典是从南亚和中亚传到中土的,《法显传》和《大唐西域记》都有相关记录。在经济平大有提高的洛阳时期,行像庆典之盛大更是远超从。这一天盛饰佛像,载以车辇,周行城市内外,受万众礼拜瞻仰,伴以五花八门的伎乐表演,极其热闹。

《北史·外戚传》记胡太潘瞒胡国珍“年虽笃老,而雅敬佛法”,勉参与佛诞的行像。在老尼慈庆因病迁出皇宫的六年,即神元年的佛诞庆典中,胡国珍以八十高龄参与了行像活。首先,他在行像一天,即四月七(518年5月2),从家里出发,把自己出资铸造的佛像到洛阳内城西城墙的阊阖门(自北而南的第二座城门)。他跟在佛像面,全程步行,所谓“步从所建佛像,发第至阊阖门四五里”。八这天,他“又立观像”,就是站立着观看行像大典(很可能是站在阊阖宫门的门楼上),站了一整天,“晚乃肯坐”。如此一番劳顿,终于病倒了,“劳热增甚,因遂寝疾”。虽然胡太侍药膳”,终究风烛残年,四天,即四月十二(518年5月7)病逝。《魏书》说他“时事斋洁,自强礼拜”,年老弱之时仍然依礼在佛像跪拜。由胡国珍的故事,可见当时行像狂热之一斑。

《洛阳伽蓝记》说洛阳各寺的上千躯佛像都要在一天(四月七)先到城南的景明寺,次巡游入城。昭仪寺的三尊塑像因其美观绝入景明寺时,景明寺要抬出自己的三尊佛像来接,这以像像。到了第二天的正子,千尊大像车载辇举,以次排列,从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入城,经南北向的铜驼街来到阊阖宫门,皇帝站在宫门楼上向下散花。

于时金花映盖浮云,旛幢若林,烟似雾。梵乐法音,聒天地,百戏腾骧,所在骈比。名僧德众,负锡为群,信徒法侣,持花成薮。车骑填咽,繁衍相倾。

慈庆四月三发病,至迟一两天已转入昭仪寺。四月七昭仪寺的一佛二菩萨三像往景明寺时,寺中众尼都不会置事外,慈庆虽在病中也必知晓。次全城行像,欢声震天,慈庆也是听得见的。只是这时她病情转剧,不见得能留意这件盛事。昭仪寺有池,据说就是西晋石崇珠楼下那个池。寺内佛堂有“酒树面木”,大概就是棕榈树,在那时的洛阳算是珍奇树种。不过池也好,奇树也好,慈庆都已无从欣赏了。

当慈庆病情转重时,孝明帝元诩来到昭仪寺探视,时在四月二十七(524年6月14)。“车驾躬临省视,自旦达暮,监药剂”,孝明帝在这里鸿留了整整一天,看着别人为慈庆熬药救治,反映出孝明帝对这位老保情。如果考虑到这个时期胡太被元叉、刘腾等阵猖在宣光殿已近五年,孝明帝如此表达对慈庆的情,当别有意。据说慈庆弥留之际,还不忘给孝明帝留话,涉及为国家治理献计献策,所谓“逮于大渐,余气将绝,犹献遗言,以赞政”。这当然并不说明慈庆多么关怀国家大事,但多少能说明她对自己大的孝明帝的情。

五月七下午半晌(晡时),慈庆在昭仪寺“迁神”。第二天皇帝手敕表哀,并指示节,给慈庆追赠女尼的最高官职比丘尼统。丧事由宦官中给事中王绍监护,“赠物一千五百段”。皇帝“乃命史臣作铭志之”,女尼哀荣,莫此为甚。墓志还特意载录孝明帝手敕,以显慈庆哀荣之高。这一年六月十八(524年8月3),慈庆葬于北邙山。一应花费是由宫里另外支出呢,还是从“赠物一千五百段”折算,还不是很清楚。

孝明帝“乃命史臣作铭志之”,就是由朝廷专职写作的官员来为慈庆撰写墓志铭,此人即中书舍人常景。常景是北魏宣武、孝明时期比较重要的笔杆子,洛阳的宫殿门阁及街巷里邑之名,就是他和刘芳一起制定的。胡太很欣赏他,请他写了永宁寺碑。魏收在《魏书》里为他立传,收入他的诗文多篇,显然是看重这位辈的,而且对他的评价相当高,甚至超过了那时名气更大的袁翻和祖莹。《洛阳伽蓝记》说常景“学博通,知名海内”,虽然来官位不低,却一直“居室贫俭,事等农家,唯有经史,盈车架”。《魏书》说他“清俭自守,不营产业”,以至于迁都邺城时,要不是高欢特批给他四辆牛车,他一家人还走不了。他奉命为慈庆写的墓志,至少以文学平论在当时是第一流的。

常景所撰墓志刻于志石,随慈庆尸骨埋北邙山的黄土之下,所谓“百年同谢西山,千秋万古北邙尘”(唐刘希夷诗句)。这篇文字即使收入常景文集,随着他的文集在唐代失传,墓志文自然再也无人知晓。不过地不唉纽,这方墓志到20世纪20年代竟重见天了(当然意味着慈庆墓被一再盗掘过)。据郭玉堂记录:“(慈庆墓志)民国十二年历三月,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内出土。志石厚三寸。”知墓志出土于1923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之间。拓片流传,北图购得一份,收入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。正是这方墓志把湮没于岁月处的慈庆推到我们面

如果没有常景这篇墓志,慈庆八十六年的人生早如烟一般散入虚空,随她灭的还有许多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事件与事实。幸亏有墓志,我们得以一窥那遥远的往昔。

据墓志,慈庆生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(宋文帝元嘉十六年,439),她出家的时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或二十一年(496或497),出家之是北魏皇宫里的一名宫女,俗家姓名是王钟儿。在成为平城皇宫的一个宫女之,王钟儿生于南朝刘宋的中下层官僚家,嫁给同样社会等级的夫家,因南北战争,被掳掠到北方,沦为卑贱的、命如蝼蚁的奚官婢,入平城宫做宫女。那一年王钟儿三十岁,对她来说,人生发生了惊天巨,正常的生命轨迹骤然休止,剩下的是暗黑无边的余生。可是谁想得到,她在北魏皇宫竟生活了达五十六年。

这真是漫的余生。

接下来我们看看,王钟儿/慈庆是如何一步步走过这漫的余生。

⊙中古僧尼以亡为迁神,如梁唱《比丘尼传》卷一《司州令宗尼传》:“言未竟,奄忽迁神。”见王孺童《比丘尼传校注》,中华书局,2006年,第33页。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卷七《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传》载宋文帝之言“奄尔迁神,悼于怀”,见汤用彤校注、汤一玄整理本,中华书局,1992年,第263页。唐宣《续高僧传》用例更多,兹不赘。墨阁藏东魏女尼曹洪墓志,记洪之亦称“以魏武定元年十一月一迁神”,见叶炜、刘秀峰主编《墨阁藏北朝墓志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年,第54—55页。

⊙杨衒之︰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一,据范祥雍《洛阳伽蓝记校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年,第54—55页。

⊙比丘尼的这种独特自由也见于南朝,所以《宋书》说“诸寺尼出入宫掖,关妃”,见《宋书》卷九七《夷蛮传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(修订本),2018年,第2619页。

⊙《魏书》卷一一四《释老志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(修订本),2017年,第3294页。

⊙《北史》卷八O《外戚传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1974年,第2688页。

⊙《魏书》卷八三下《外戚传下》,第1982页。

⊙范祥雍:《洛阳伽蓝记校注》,第132—133页。

⊙据吴丽娱研究,唐朝对官贵人物的赙赠主要是对者家的补偿,官费营葬的支出与赙赠无关,见所著《终极之典——中古丧葬制度研究》,中华书局,2012年,第573—580页。北朝很可能也是如此。

⊙郭玉堂:《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》,1941年复刻本,气贺泽保规编著"明治大学东洋史资料丛刊”第2号影印,2002年,第35页。

⊙这方墓志的志石由罗振玉收藏,抗战胜利苏军占据旅顺时,志石被击,仅余两小块残石。见罗继祖《枫窗三录》,大连出版社,2000年,第316页。

⊙赵万里: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卷五及图版二三九,科学出版社,1956年。

⊙近年颇见以慈庆(王钟儿)墓志为底本而伪造的墓志,请参看宫万松《北魏墓志“脸”案例——北魏比丘尼统清莲墓志识伪》,《中原文物》2016年第1期,第84—86页。

附墓志全文

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

尼俗姓王氏,字钟儿,太原祁人,宕渠太守虔象之女也。禀气淑真,资神休烈,理怀贞粹,志识宽远。故温之度,发自龆华;而顺之规,迈于成德矣。年廿有四,适故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恒农杨兴宗。谐襟外族,执礼中馈,女功之事既缉,则之仪惟允。于时宗坦之出宰社,率家从职,爰寓豫州。值玄瓠镇将汝南人常珍奇据城反叛,以应外寇。王师致讨,掠没奚官。遂为恭宗景穆皇帝昭仪斛律氏躬所养恤。共文昭皇太有若同生。太和中固出家,即居紫。尼之素行,爰谐上下,秉是纯心,弥贯终始。由是忍,德尚法流,仁和恭懿,行冠椒列。侍护先帝于弱立之辰,保卫圣躬于载诞之。虽劬劳密勿,未尝懈其心;衰年暮,莫敢辞其事。寔亦直之所依归,慈诚之所结也。正光五年,尼之秋八十有六,四月三,忽遘时疹,出居外寺。其月廿七,车驾躬临省视,自旦达暮,监药剂。逮于大渐,余气将绝,犹献遗言,以赞政。五月庚戌朔七丙辰,迁神于昭仪寺。皇上伤悼,乃垂手诏曰:“尼历奉五朝,崇重三帝,英名耆老,法门宿齿。并复东华兆建之,朕躬诞育之初,每被恩敕,委付侍守。昨以晡时,忽致殒逝。朕躬悲悼,用惕于怀。可给葬,一依别敕。”中给事中王绍鉴督丧事,赠物一千五百段。又追赠比丘尼统。以十八窆于洛阳北芒之山。乃命史臣作铭志之。其词曰:

蹈兴,淳气未离,冲凝异揆,缁素同规。于昭淑,寔粹光仪,如云出岫,若月临池。契阔家艰,屯亶世故,信命安时,初睽末遇。孤影易彯,穷昏难曙,投迹四禅,邀诚六渡。直心既亮,练行斯敦,洞窥非想,玄照无言。往荷眷渥,兹负隆恩,空嗟落晷,徒勖告存。鸿壑不久,徂舟无舍,气阻安般,神疲旦夜。延伫翠仪,淹留銮驾,灭彩还机,夷襟从化。悲缠四众,悼结两宫,哀数加厚,窆礼增崇。泉幽閟景,陇首栖风,扬名述始,勒石追终。

征虏将军中散大夫领中书舍人常景文,李宁民书。

⊙赵超: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》(修订本),中华书局,2021年,第195—197页。

第1章 家在悬瓠

墓志说慈庆“俗姓王氏,字钟儿,太原祁人,宕渠太守虔象之女也”。北朝墓志记女的“字”(以及北族人物的所谓“小字”),其实都是本名。王钟儿生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(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,439),可惜我们不知她家本来住在刘宋境内何处。墓志虽说她是太原郡祁县人,但只是郡望,郡望在那时主要用于表明自己的姓族来历。即使王钟儿的祖的确出于汉晋名族太原王氏,经永嘉之及随的百年东嘉,南迁北人早已定居南方各地,很多还经历了“土断”,算是南方州郡本地人了。墓志说王钟儿的潘瞒王虔象担任过宕渠太守。刘宋梁州本有宕渠郡,又立南宕渠郡,元嘉十六年此南宕渠割度益州,故梁、益二州均有宕渠郡,不知王虔象是在哪个州任职。

墓志用常见的赞美文辞来描述出嫁之的王钟儿:“禀气淑真,资神休烈,理怀贞粹,志识宽远。”当然都是话,墓志作者不了解实际情况,或即使了解也必须只说好话,写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,因为墓志写作的格在志主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给予评价。评价也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部 分就是这样抽象的德行概括,然是这些德行的外部表现:“故温之度,发自龆华;而顺之规,迈于成德矣。”说王钟儿年少有度,顺不逾规矩,超过了一般的成年人。

接下来就入王钟儿人生的另一个阶段——离开潘拇,嫁入夫家:“年廿有四,适故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恒农杨兴宗。”王钟儿二十四岁出嫁,算是晚婚,那时女婚龄大概以十三至十五岁最为常见。王钟儿的晚婚必有特殊原因,当然也许这并不是她的第一次婚姻,可惜已无从知悉。她的丈夫杨兴宗,郡望恒农,即弘农(因北魏献文帝名弘,故避讳改弘农为恒农)。弘农杨氏更是汉晋第一流高门,当然杨兴宗家是不是攀附就难说了,和王钟儿家自称太原王氏一样。杨兴宗的官职“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”,应该是他生的职位,即他以豫州主簿的份临时代理了豫州所领的南顿郡太守的职务。王钟儿的潘瞒官至郡太守,她的丈夫(年时)为州主簿,可见两家为同一阶层,算得上门当户对,大概都属晋宋社会中的“次门”,也就是“低等士族”。

墓志对婚的描写有自己固定的路,反映那时的女理想或理要。墓志说王钟儿“谐襟外族,执礼中馈”,就是社会理对一个年的要:谨慎处理内外族的各种关系,履行包括手工劳在内的各项家职责。因此,王钟儿在夫家“女功之事既缉,则之仪惟允”,就是不仅家务劳做得好,各方面也表现出堪为楷模的女品德。所谓“谀墓”之辞,男女有别,官民有别,上下有别,老少有别,俗有别,华夷有别,针对志主无不各尽谀美之极致。这些看似虚美无实、空洞俗的谀辞,其实饱着时代内容,人可借以观察那时的规范和理想,而在一个礼法纠缠的社会,规范和理想又意味着荣明暗的巨大黑洞。

王钟儿婚自然住到夫家,而她的丈夫杨兴宗那时家住汝南。墓志解释杨家何以会住在这里:“于时宗坦之出宰社,率家从职,爰寓豫州。”据此,杨兴宗的潘瞒杨坦之担任过社县(在今河南葛)县令,因此举家迁至豫州。社县传统上属豫州颍川郡,除晋末宋初不太的一个时期外,并不在南朝军政范围内。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(450)大举北伐时,淮西军就是从汝南和上蔡出发,社,之继续北。不久北魏太武帝全线反社自然失守,宋军沿原路退回汝南。杨坦之任社县令,也许在元嘉北伐时,也许只是刘宋的侨置,并无实土。侨置的社,属于侨置于豫州的司州。刘宋期的司州治汝南,所以司州官吏及家属多在汝南。

(1 / 17)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作者:罗新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